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发端于1984年成立的青海师范大学计算中心,1994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2011年成立计算机学院。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系、藏文信息科学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系和计算中心实验室。拥有藏文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藏文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在几代扎根高原、立足青海本土的研究团队共同努力下,计算机学科已经成长为我校乃至西北地区的一个有影响、有特色、有学术专长的高水平学科,是青海省唯一拥有计算机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六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820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的办学格局。

目前,藏文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学科成功入选青海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藏文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得到了优秀的验收结论,并获得教育部持续滚动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合格性评估,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的合格性评估。在2016年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B-,全国排名84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排名39位。

我们学科的主要优势和研究特色在于本土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先辈们立足青海省本土,开始在藏文信息处理领域开展研究,1994年我们获得青海省第一个863项目——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任务,截止目前我们拥有藏文信息处理领域的全生态链系列产品:从早期的藏文字库、藏文文字处理系统,到现在的藏文键盘、藏文字符编码、藏文操作系统、藏汉英电子词典、藏文平板电脑,以及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汉藏机器翻译系统,其中藏文键盘及编码方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藏文信息处理的相关国家标准制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在线藏汉机器翻译系统从早前的汉到藏科技机器翻译发展到现在各种文体、汉藏双向机器翻译,广泛地在网信办、法院等部门应用。同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信息安全领域也有成熟的科研成果产出,2016年杜秀娟教授主持的异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青海湖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建和三江源生态环境检测上,服务于青海湖以及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

我院现有教职工57人,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在读博士12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达91%。先后引进“青海省千人计划”3人,入选 “青海省千人计划”培养项目3人;其中以“青海省千人计划”杰出人才项目引进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聘请为兼职博导。

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拓宽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渠道。以各类竞赛为龙头,以本科生创新计划为抓手,多层面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成效显著。参加“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思科网院杯”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大赛、青海省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青海省首届“交行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比赛、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单片机设计大赛等十余项重大赛事,取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7项,西北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青海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锻炼了队伍,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

发挥专业特长,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由我院学生开发的藏文平板电脑已经在广大牧区得到大量的推广和应用,同时搭载汉藏双语教育信化系统产品在牧区的学校里大量使用,作为电子书包,深受师生欢迎,截止目前出货量达到5000余台,创造产值达2000余万元,该项目团队成功入选“小平创新团队”,并获得相应研究资助。由我院学生开发的《藏汉双语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在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在“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银奖,是同类大赛中青海省历史最好成绩。2017年《藏语语音合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项目荣获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铜奖,同时该项目获得第三届“互联网+”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藏族数字文化娱乐平台》项目获得第三届“互联网+”青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18年我院荣获“青海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2016年我们抓住机遇,谋求转型发展,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教育部主导,与通信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兴通讯集团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紧跟当前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对接IT市场的人才需求,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出资1340万元建设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主办两个专业:物联网、通信工程专业,2016级实现招生。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上进行了有效的合作,走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