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始建于1984年,于2011年成立计算机学院。经过几代扎根高原、立足青海本土的研究团队接续拼搏下,现已形成本科、硕士和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于1999年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2003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紧跟信息技术变革步伐,结合民族和地域特色,现已形成了藏文信息处理、复杂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和智能计算等特色研究方向,涵盖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面向本科层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目前已成为本区域计算机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青海省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以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学科建设水平,认真分析学科建设基础及在国内、省内同类学科中所处的地位和未来发展前景,找准计算机学科建设的科学定位,确立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科学规划学科发展,凝练学科方向,创新发展机制,努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第四次学科水平评估结果为B-; 2018年顺利完成并通过了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的合格评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青海省批准为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顺利完成并通过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审核评估,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审核评估为良好。2019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
本学科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在读博士1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40.7%。引进“青海省千人计划”3人,其中,柔性引进院士1名(沈昌祥院士)、“973”首席科学家2名(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周明全教授)、直接引进青海省“千人计划”4人,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6人、“昆仑英才”2人,入选 “青海省千人计划”培养项目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青海省千人计划”创新团队3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12人。专任教师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省劳动先进个人1人。
科学研究与科研平台
学院近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3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85项,主持项目总经费7387余万元;成果鉴定26项,其中国际先进10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奖4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73篇,其中SCI/EI收录114篇,核心期刊上发表39篇,7篇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出版著作教材14部,授权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3项,成果转化16项;主办会议8次,举办学术讲座100余次。
目前拥有“藏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藏文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青海省藏文信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计算机领域人才小高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拥有实验室面积4500平米,各类实验设备1262台(件),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3551万元;学校图书馆馆藏总量达97万册,拥有中国期刊网等20个电子图书、文摘索引数据库以及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平台。
研究方向:复杂网络及应用
本学科方向由6名教授、2名副教授组成,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博导2人,硕导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有4人。主要研究复杂网络与舆情分析、语义网络与机器翻译、数据库与超图理论等领域。
本方向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项目经费近7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中国科学》2篇,有3篇论文分别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要成员在网络科学和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决了著名学者Brenti、Dong、Gutman、Koh、Liu和Teo等在《Discrete Math.》等国际重要刊物上提出的一些开问题和猜测,其研究结果被Dong、Koh(新加坡)和Teo(新西兰)的专著引用,此专著的第4章和第11章有一部分专门介绍其研究方法和结果;40余篇论文被他人多次引用,22篇被SCI检索的文章多次引用,其中3篇与网络动力学和网络传播理论相关论文被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Elsevier 出版社按季度评为最热门的二十五篇文章之一,其研究方法和结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和学者的认可。
研究方向:藏文信息处理
藏文信息处理是利用计算理论和计算技术处理藏语信息,属于藏语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学及数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藏文输入输出、排序、识别、转换技术;藏文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藏文知识库构建以及机器翻译;藏语语音识别、语音知识库构建等。
本学科方向由8名教授、2名青海省昆仑学者、2名副教授组成。其中,博导3人,硕导8名,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本学科方向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主要成员先后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39项;参与制定藏文信息处理国际标准1项和国家标准6项,在藏文字库、输入法、藏语语料库切分标注规范及其辅助工具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8项。其中,“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玛钦藏文平台、字库及藏汉英电子字典”于2009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1项。目前本学科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1项,主持项目经费达500余万元;参与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1项;SCI/EI检索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研究方向:无线网络与安全
本学科方向由6名教授、4名副教授组成。其中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2人,博导1人,硕导5人。主要研究移动自组网、无线传感器/水下传感器网络等协议设计与优化、网络可靠传输与可信保障及在三江源智能生态监测、智慧牧区等物联网应用研究。
拥有“物联网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省级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主持项目经费600多万;在SCI/EI/ISTP检索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目前已授权1项。在基于WSN的三江源智能生态监测、用户行为认证控制、信任管理、无线网络攻击检测、安全匿名路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成果“异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被鉴定为国际先进;与水下通信领域知名研究机构UCONN水下传感网络实验室建立了双方互访、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初步合作计划。
本学科方向围绕三江源区域智能生态环境监测、珍稀动物跟踪保护、高海拔智慧公路运输、智慧牧区等区域发展特色产业的无线网络核心技术,培育研究特色与优势,建立无线/水下传感器网络三江源生态监测的理论架构和应用实例,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研究方向:计算智能及其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CI)的各类算法及其在最优化、数据挖掘、生物信息、智能系统设计、模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算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优化模型建立、算子设计、参数设置、收敛性分析等;应用领域主要涉及网络优化、数据挖掘、字符识别、机器学习、生物信息、经济管理等。研究团队由4名教授、4名副教授组成。其中,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9人(其中3人在读),入选青海省“135”人才工程3人。
团队成员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1项,申请国家专利3项。在EJOR、Engineering Optimization、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计算机学报、物理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著作5部。在相关应用领域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如生物信息、海量数据存储与挖掘、复杂系统模糊认知图的挖掘、悬浮系统动态控制和推进系统等。